八路军用自己的牺牲,换来了老百姓的突围。李家角和任角战斗十三

#寻找真知派# #国防科普# #历史冷故事#

因为日军在中午时分,开始把主力转到任角村。而我守军因为还要掩护道沟里的群众,导致战线拉得过长,防御火力比较薄弱,因此抵挡不住绝对优势敌人的四面围攻,不久以后,多处阵地就被突破。

虽然我军战士们英勇无比,在多处地段的敌人打起了肉搏战,张俊峰主任还组建了突击队,把一处处的敌人反击了出去,但是由于敌人实在太多,村子已经守不住了。

八路军用自己的牺牲,换来了老百姓的突围。李家角和任角战斗十三

在此情况下,迫于无奈的我军,只能开始了悲壮的突围战斗。


一、突围还是反冲锋

因为任角村一战,我军并无现场幸存者,所谓的战斗过程,都来自于战后老百姓和临近李家角守军的回忆。但是老百姓缺乏军事知识,而李家角我军部队又没有亲眼目睹,因此虽然一些关键点是对的,但是对于细节和作战目的,有的时候并不准确。比如对这个所谓的下午的“五次突围”,小编个人在仔细进行了战场还原以后,就发现了情况并没有如此简单。

五分区部队的这次所谓的突围,并没有一味往前冲,或者是四散突围。他们是在任角村东的道沟里面,反复向沿着道沟两头,向着村子北面和东面,往来冲杀!

这样的行动,其实在军事上看来,是为了保持阵地的完整性,防止敌人把我压缩成一团,然后轻易用炮火消灭。在王家铺一战中,我军也多次组织了对日军的铁血冲锋,就是为了抢回失去的阵地,保持防御的弹性。在日军出动坦克后,我军又有两个英勇的战士,一个姓杨、一个姓曹,抱着集束手榴弹,和日军坦克同归于尽。

八路军用自己的牺牲,换来了老百姓的突围。李家角和任角战斗十三

同样的一幕,其实也发生在任角村,我军为了保证防御纵深,面对日军出动的绝对优势兵力和坦克,他们不停在道沟里前后冲杀,一方面把冲进来的敌人反击出去,另一方面尽可能扩大防御阵地。

而我军的主要前进方向,也没有选择朝西北向李家角靠拢。这也是可以理解的,首先两村之间隔着一块1000米左右的开阔地,然后还有一条河,河上唯一的桥梁,不用说这时候也被日军占领。往这个方向突围,无疑是不可能的。当时我军的前进方向,是向着东边,沿着道沟向前冲锋的。


二、八路军的不断冲锋,拿自己的命去换老百姓的命

当时的道沟有大约一人深,宽度能容纳老百姓的小推车,就像天然的战壕一样。沿着这里面向前冲杀,可以尽量避免暴露在平原开阔地上被日军绝对优势火力杀伤,可以说是当时最优的选择。沿着道沟打开口子后,就可以让道沟里藏着的老百姓赶紧逃走,增加一些生存的希望!

八路军用自己的牺牲,换来了老百姓的突围。李家角和任角战斗十三

所以在当时任角村东北,出现了感人的一幕:八路军战士们向东打开口子以后,自己并没有突围,而是一直在道沟里坚守,不断把敌人反击出去,同时掩护老乡们突围。等日军好不容易合上口子,我军就再次发动冲锋打开,继续让老百姓赶紧跑!这样的反复突围,发生了五次!八路军战士们其实是五次把生存的希望,都让给了老百姓!

八路军战士们用身体和血肉反复打开突破口,然后咬着牙坚守住口子,老百姓们含着泪闷着头往前跑。这军民如兄弟父子一样,以生命相托的画面,想起来就让人悲恸不已!

抗日战争相持阶段是最艰苦的,任角村口的战斗的意义,已经不能用单纯军事观点来评价了。在相持、对峙的苦熬中,我军不仅技战术水平上有巨大的进步,思想上也有了质的升华。而人民子弟兵在关键时刻,把生存的希望让给了老百姓,既是自身高尚情操的体现,也深刻地教育和动员的人民。

八路军用自己的牺牲,换来了老百姓的突围。李家角和任角战斗十三

老百姓的眼睛是雪亮的,谁对他们好都是知道的。任角村战斗一直没有被当地人民遗忘,甚至多次投入巨资修建烈士陵园和纪念馆,最本质也最朴素的原因,就是这一千多老百姓的命,是人家八路军救的,他们的命是300多八路军战士,拿自己的命换来的啊。

八路军烈士永垂不朽! 任角村战斗牺牲的英勇们,永垂不朽!


三、下午三点张俊峰同志牺牲

战至下午3时左右,形势已经愈发不利,而且群众都已经跑得差不多了。这个时候我们英勇的战士们,也决定立即全军突围。

但是这个时候,最让人担心的情况发生了:日军已经完成了合围,并且搞清楚了我军的突围方向。敌人在占领了道沟西北边的任角村以后,他们在道沟北边架起了多挺重机枪,沿着道沟向我军扫射!我军战士们在道沟里毫无掩护,开始一片片被日军重机枪打倒!

八路军用自己的牺牲,换来了老百姓的突围。李家角和任角战斗十三

在此情况下我军仍然没有屈服,张俊峰副主任身先士卒,带着突击队对敌人的重机枪阵地,发起了英勇的冲锋。据烈士纪念馆中的介绍:

在最后一次突围中,为了消灭交通沟北侧的日军火力点,他脱掉上衣,一只手托着集束手榴弹,一只手端着冲锋枪,从战壕里一跃而起,率领20多名战士向着敌人的火力点冲去,成片的敌人倒在他面前。张俊峰和战士们吸引了敌人的火力,群众和机关人员成功突围。进攻中张俊峰同志不幸头部中弹,壮烈牺牲,时年仅30岁。

1942年5月23号这一天,是悲壮惨烈的一天,仅在冀中大地上,我军就牺牲了四位团级指挥员,陨落了四颗未来的将星。他们是:

警备旅一团政委陈德仁烈士!

六分区宣传部长张仁槐烈士!

警备旅一团副团长郭慕汾烈士!

五分区政治部副主任张俊峰烈士!

我就想问问,在烈士们的英灵们面前,究竟有谁还敢说八路军游而不击?究竟有谁还敢污蔑敌后战场的战斗?


四、我军用缴获的子弹坚持战斗

在张俊峰烈士牺牲以后,我军仍然没有屈服,他们仍然在坚持战斗!生命不息,战斗不止,从来不是一句空话。我军27团和武邑县大队二中队的剩余战士们,仍然在连排长的带领下,奋勇拼杀!

八路军用自己的牺牲,换来了老百姓的突围。李家角和任角战斗十三

但是不久以后,我军反击的枪声,就逐渐稀疏了下来。那是因为经过了八个多小时的苦战,我军的子弹打光了!这时候我们也没有一味等死,更没有如某些活络部队一样,屈辱地放下武器投降,我们仍然在尽一切可能抵抗!我军英勇的战士们,除了拿起大刀和红缨枪,甚至是石头砖块抵抗以外,我们还有战士冒着生危险,爬到开阔地的敌人尸体上,想解下日军的子弹袋来用。

日军的射击是非常精准的,另外还有大量轻重机枪上的瞄准镜做辅助,所以在两军之间的开阔地捡子弹的工作,几乎就是有去无回。我一个个英勇的战士,很多还没有爬到日军尸体附近,就被敌人打中。少数几个拿到子弹的,也在回程的路上,被日军一一打中。他们奋起最后的力量,把手里的日军子弹盒丢给后方的战友们,然后壮烈牺牲了。

正是靠着这用烈士生命换来的敌人子弹,我军又坚持了相当长的时间。


五、日军的针对性战术

当时我军最大的困难,就是弹药的缺乏。“三枪八路”的说法不是假的,一般的八路军战士,往往每人只有3-5发子弹,最好的时候也不过是二三十发。这点子弹是根本无法支撑高强度战斗的,除了在战斗中尽一切可能节约子弹,敌人不接近到三五十米不开枪以外,当时的办法,还有就是从日军尸体上想办法搞子弹。

八路军用自己的牺牲,换来了老百姓的突围。李家角和任角战斗十三

但是这样的做法,除了非常危险以外,还有个问题,是日军对此进行了预防。这次五一大扫荡中,狡猾的敌人吸取了以前的教训,为了防止我军缴获大量子弹,和轻装追击的方便,他们把部队分成轻重两部分,一半的士兵携带双倍的弹药辎重和轻重机枪,走在队伍的后面。而让一线冲锋的士兵轻装前进,每人除了步枪以外,只带大约20发子弹!这样即使我军击毙日军,从每个人身上,也只能得到十几发子弹,坚持不了多久!

这样的战术,对于我军这样无后方补给,主要弹药靠缴获的部队来说,是非常致命的。当年的红军西路军面对马家军的时候,敌人就有针对性的采用了这样的战术。一次战斗下来,往往缴获的枪支,比子弹的数量还多。据时任西路军268团一营营长的开国少将赵正洪将军回忆:

我们的部队当时没有后勤保障,⼦弹打⼀颗少⼀颗,⼈员伤⼀个少⼀个,兵员子弹都无法补充。马家军知道我们红军⽆后⽅,所以他们打仗前,只给⼠兵发10⾄20发⼦弹,以防被我们缴获。⼀次战⽃中,我们消灭敌⼈1个团,缴获800多⽀枪,⼦弹却很少。

当年西路军遭遇到的情况,不久我军就遇到了。缴获的子弹用了不长时间,就又打光了!而敌人已经黑压压的从四面合围了上来,他们把我军战士压缩在几百米长的道沟里面,再想出去捡子弹,已经是不可能了!


六、最后的肉搏战,烈士岗英魂永存

到了战斗的最后阶段,我军将士在打光所有子弹后,英勇地和日军展开了肉搏战。最后的战斗,是惨烈和悲壮的,我军指战员们极其英勇,用手边能拿起的一切武器,和日军拼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。最后的战斗,从下午三点多一直打到了接近黄昏时分。虽然我军已经没有了还击的枪声,但是局部地方的战斗仍然是非常激烈的。我军战士们悍不畏死得向前突击,不断冲击日军的封锁线。

因兵力、武器相差悬殊,特别是战士们压根没有了弹药,我军最后的战斗,失败了!除极个别战士冲出重围外,全部壮烈牺牲!战士们的遗体,在道沟里绵延了1500多米长!

古往今来,惨烈的战斗数量很多,世界知名的如所谓的“斯巴达三百壮士”,军内传承的如“刘老庄八十二战士”,但是唯独“任角村三百勇士”的事迹,却一直鲜为人知。其实他们的事迹和惨烈程度,特别是舍己为人,拿自己的命换来老百姓突围的勇烈,是古往今来少有的,是值得大书特书,永远传承的!

几天后,当地老百姓回到村里,他们将烈士们的遗体就地掩埋,并筑起了一条1公里长的土岗,后来称为“烈士岗”。

八路军用自己的牺牲,换来了老百姓的突围。李家角和任角战斗十三

而当地的老百姓,始终没有忘记烈士们的恩情,人们为了纪念张俊峰以及这支部队,为了使子孙后代永远不忘怀祖国的独立,自由幸福是无数的先烈用鲜血浇灌而来的,他们在任家角村东南修建了烈士陵园,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,将张俊峰等“任角村三百勇士”的爱国主义精神世代相传。

八路军用自己的牺牲,换来了老百姓的突围。李家角和任角战斗十三

1955年,在掩埋烈士遗骨的原址,建起了“任角烈士亭”和纪念碑,1970年,又在原址一公里多长的烈士岗前,坐北朝南修建了“任角烈士陵园纪念堂”及“烈士纪念塔”,为后人悼念之用。


七、烈士的子女和后人

除了修建烈士陵园以外,当地人民还非常重视烈士事迹的宣传和记录。原武邑县公安局长傅宪荣同志,用八年多的时间搜集英烈的事迹,又自费到天津、北京、泊头、南宫、枣强等张俊峰烈士学习、战斗过的地方,寻访尚在的革命老前辈,并去河南漯河找到张俊峰烈士的女儿,调查搜集有关张俊峰烈士的历史资料,呕心沥血,写成并出版了《抗战英烈张俊峰》一书,使英烈可歌可泣的事迹得以弘扬,无私奉献的革命精神得以光大。

八路军用自己的牺牲,换来了老百姓的突围。李家角和任角战斗十三

非常难得的是,在傅宪荣的这本书里,还记录了烈士的妻子儿女的一些情况。张俊峰烈士的夫人张李氏,是一位非常令人尊敬的老人。她生长在旧社会,裹了小脚,在娘家从不下地劳动。嫁给张俊峰烈士后,因丈夫常年在外干革命工作,婆母早早过世,便和公爹、小姑一起承担起全部的农活和家务。丈夫牺牲后,公爹因悲伤过度导致双目失明,不但干不了农活了,生活还要有人照顾,家庭的重担全部压在了她一个人的肩上。张俊峰烈士的女儿张木羽在回忆母亲的文章中写道:

“因劳累过度,每年从春天开始母亲的腿和脚就浮肿,有时连鞋都穿不进,常年天不亮就下地劳动。因为脚小走路不方便,为了节省时间多干点儿活,母亲常常早晨离家时带点干粮,中午在地头在树阴下稍作休息,吃点干粮喝口水接着锄地。”

就这样,她送走了公爹,把女儿木羽养大成人,并顶着重重压力,支持女儿上了大学,成为一名共产党员,一位优秀的国家干部,真的不愧是中国优秀女性的楷模。

英雄是民族的脊梁,没有英雄的民族没有前途。从张俊峰为代表的“任角村三百勇士”的事迹,永远值得我们怀念。

八路军用自己的牺牲,换来了老百姓的突围。李家角和任角战斗十三

同样,5月23号这一天,同时发生在赵户村、王家铺、崔氏村外、李家角村、任角村的五场艰苦卓绝的悲壮战斗,也值得我们永远牢记!因为这是我们的军魂所在,是我们的民族脊梁,是我们的立国之本,强国之魂!

致敬英烈,治史铭记!


Posted

in

by

Tags:

Comments

发表评论

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*标注